
前幾個月北京發生的疫情期間澳洲跑步女事件,涉事人梁女士的前東家拜耳醫藥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辭退。不僅是辭退,公司里強大的危機公關及營銷部門還利用此事變害為利,進行了一場免費的超大型營銷。
越是大企業,就越具備超強的公關能力。旗下員工罔顧經營所在國的法律法規,如不盡快切割,那么短期之內可就不單單是股票下跌的問題了,極有可能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之下帶來全民抵抗,甚至是全球抵抗。
中國作為拜耳在全球的最大市場,在當下全民皆是媒體的時代,此次事件已嚴重影響到拜耳在中國的聲譽?;鹚俎o退涉事員工,一方面維護了企業的社會聲譽,另一方面借勢營銷一把。
跑步女事件,無疑讓拜耳順勢在國內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,影響力最大化!有成本么?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。
通過此次事件,拜耳中國的品牌宣傳可以說是達到了空前的效果!品牌已經滲透到了底端人群。拜耳火速辭退澳籍跑步女,到底是維護了企業的形象還是事件營銷更多一些?對于涉事個體而言,到底是輸了前途,還是贏了違約金?相信大家一定會有自己的解讀。
看到這樣一個經典案例,段某不禁感慨:多少企業不到火燒眉毛不救火;多少企業從來都只把危機當危險不當機會;又有多少企業能做到第一時間自查并面對。這是一個好的案例,也是企業家們應該學習的榜樣。
更是眾多企業聲譽管理值得深刻思考的啟示:網絡時代的企業經營,維護企業商譽,第一時間掌握事件信息,主動出擊轉危為機,才是一個企業品牌建設的正確法則。